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3
0
生成式 AI

生成式 AI開發:打造聊天機器人系列 第 3

生成式 AI 與傳統 AI 的差別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核心概念

  • 傳統AI依賴明確設定的資料、規則與演算法來做決策,用於分析、分類和預測。(不會「創造新內容」)
  • 生成式AI則透過深度學習模型,學習大量未標註資料的分布特徵,創造出全新內容,如文字、圖像、音樂等,具備更強的創造力和靈活性。

功能與目標

  • 傳統 AI 主要用於辨識、分類、預測等任務,目標是對現有資料做出判斷或決策。
  • 生成式 AI 則專注於創造新內容,如自然語言文本、圖像、音樂、影片等,具備「創造」能力。

模型架構與技術

  • 傳統 AI 多採用規則式系統、支援向量機(SVM)、決策樹、羅吉斯迴歸等較為傳統的機器學習模型。
  • 生成式 AI 則多使用深度學習架構,如變換器(Transformer)、生成對抗網路(GAN)、變分自動編碼器(VAE)、擴散模型等,能捕捉資料的高階語義與結構。

資料需求

  • 傳統 AI 通常需要大量高品質且準確標註的資料,這些資料用於監督式學習,依賴明確的輸入與輸出對應關係。資料多半偏向處理結構化資料(表格、數字),聚焦於特定類別或領域,標註錯誤會直接影響模型性能,因此資料品質非常重要。
  • 生成式 AI 多數情況下利用大量非結構化的資料(文字、圖片、聲音)進行自我學習,對標註資料的依賴較低。為了捕捉資料的多樣性和細節,通常需要龐大的資料集,因此訓練成本較高,涵蓋更廣泛且多樣化的資料來源。

應用範圍

  • 傳統 AI:風險評估、影像分類、圖片識別等明確任務。
  • 生成式 AI:內容創作、虛擬助理、影像合成、程式碼生成等創新領域。

整體而言,傳統 AI 偏向於分析、分類與決策,適合明確的任務需求;而生成式 AI 則透過深度學習,適合創造文字、圖像、音樂與程式碼等新內容的能力。兩者並非對立,而是互補,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應用場景常同時結合傳統 AI 的判斷力與生成式 AI 的創造力,以達到更完整的解決方案。


上一篇
生成式AI的歷史發展
系列文
生成式 AI開發:打造聊天機器人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